水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是漁業(yè)生產的延續(xù),大力發(fā)展水產品加工和綜合利用,對支持水產養(yǎng)殖業(yè)的發(fā)展具有重要作用,不僅提高了漁業(yè)資源的附加值,也為涉漁產業(yè)拓展了發(fā)展空間,還為漁農民就業(yè)提供了發(fā)展途徑。
據(jù)有關資料表明,近年來,全世界的水產品總產量已超億噸,其中每年因變質等原因被丟棄的水產品至少占12%以上,另有36%的低值水產品被用作動物飼料,能真正供給人類食用的僅為總產量的一半左右,遠遠不能滿足人類的消費需求。因此,采用高新技術,對水產品進行深度開發(fā),生產出新型的深加工水產品即食食品、方便食品和保健食品等產品便成為當今國際水產食品發(fā)展的大趨勢。
近幾年,我國水產食品深度加工已開始起步,但發(fā)展仍然緩慢,市場水產品小包裝占有量仍小。如出口小產品主打品種仍是速凍品、魚類罐頭、干品和鮮活品等,因而出口值較低。2000年,我國水產品對外貿易總量405.4萬噸,對外貿易總額達到56.8億美元,盡管與去年同期相比有了一定增長,但出口產品中精深加工的產品所占比重不大。從水產市場交易量看,去年成交量雖達到1955.49萬噸,比上年增長18.29%,成交金額2072.37億元,增長15.09%,但低值魚、蝦、蟹類及貝類等占了很大比重。因此,希望有關食品加工企業(yè),積極研究水產食品市場動態(tài),開展水產食品深度加工。
目前,我國已能生產水產加工品數(shù)百種,如烤鰻、魚糜制品以及傳統(tǒng)的薰制品、糟制品等。據(jù)FAO統(tǒng)計,自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,世界水產品產量的75%左右是經過加工后銷售的,而我國目前的加工比例僅占產量的30%左右,其淡水水產品加工的比例更低,占我國水產品總產量60%多的淡水產品中,加工的比例不足5%,而鮮銷的比例高達95%。
水產品通過加工后上市,可集中回收利用水產品加工廢棄,減少對環(huán)境的污染;同時,還增加的水產品食用的快捷性、方便性、多味性、多樣性和個性化等。另外,水產品還有一些特異性和功能性作用,目前的研究已經發(fā)現(xiàn)在水產品中有2000多種生物活性物質,是保健性食品、功能性食品以及藥品的加工原料,通過加工可消耗掉大量的水產品原料,從而為水產養(yǎng)殖生產和水產品產量的增加提供發(fā)展空間。
據(jù)行家研究認為,根據(jù)當前國內外市場發(fā)展趨勢,水產品精、深加工的開發(fā)主要應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:
一、加快低值水產品、小雜魚的綜合開發(fā)利用根據(jù)國外經驗,過去廢棄或被用作動物飼料的低值水產品、小雜魚等,可將其加工成精制食用鮮魚漿,然后用鮮魚漿加工出風味獨特的魚卷、魚米、魚丸、魚餅、魚香腸、魚糕及魚點心等各色各樣的方便食品,這不僅可方便人們居家、旅游食用或饋贈親友,而且可大大提高低值水產品的利用率和附加值。
二、開發(fā)受歡迎的合成水產品通常以魚漿、海藻等大宗水產品為原料,配以適當調味料,生產色香味俱佳的仿生食品,如高檔人造魚翅、蟹肉、貝肉、海蜇、蝦仁等產品。
三是開發(fā)水產保健食品將水產品加工下腳料或魚的內臟經過特殊加工處理,再配以適當輔料研制成適合老人和兒童食用的各種保健食品。如魚鱗食品、魚眼食品、墨魚汁食品、魚油食品等。
四、提高水產加工產品檔次如提高魚松、蝦松、蟹松、烏魚蛋、魚子醬和魚柳、魚絲等產品的檔次和品位,以供人們選擇。
五、開發(fā)受歡迎的新型水產飲料食品和調味品如用海藻(海帶、裙帶菜、紫菜等)加工成有清燥解熱作用的海藻晶、海帶晶、海蘿晶等飲料產品;可用綠海藻加工成能提高食欲的綠藻醬。此外,可用海帶加工成能直接添加到掛面、餅干、面包及膨化食品等產品中提高其營養(yǎng)價值的海帶精粉、海帶濃縮汁等產品,這些產品也都頗受消費者歡迎。
來源:中國食品機械設備網